在建筑史上,理解隨著時間流逝而出現(xiàn)的設計運動和建筑風格是很有趣的,更確切地說,是去了解它們的連續(xù)性或斷絕對迄今為止所產生的建筑所帶來的影響。因此,我們在這里呈現(xiàn)了歷史上幾個最具影響力的建筑風格和運動,以及它們的特點和獨特風格。
?古典主義?
古典主義建筑建于公元前7世紀到4世紀的古希臘。它最著名的是用石頭建造的大型宗教神殿,通過柱式、對稱、幾何和透視的原則來設計。表達古典主義風格最顯著的特征是古希臘的三種“建筑柱式”:多立克(Doric)、愛奧尼(Ionic)和科斯林(Corinthian)。帕特農神廟是古典建筑中最偉大的作品。該神廟建于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衛(wèi)城,它展示了引人注目的特點:建筑體積建造在基座之上,基座支撐著一系列的圓柱和柱頭上的體量,接著再支撐一個山花。
?羅馬式建筑?
這種建筑風格是歐洲在6世紀到9世紀之間發(fā)展起來的,該風格與它的歷史背景有著很大的關系。在歐洲各國處于戰(zhàn)爭狀態(tài)、擔心受到敵軍入侵的時期,這些建筑受到古羅馬共和國的啟發(fā),以厚重而堅固的墻壁和半圓形拱門的最小開窗方式為特色。這種風格的主要范例是在該時期建造的教堂,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西班牙的圣地亞哥-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(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)。它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建造的,是這種風格最偉大的作品。
?哥特式建筑?
我們現(xiàn)在所知的哥特式建筑最初被命名為 Opus Francigenum,或“法國式作品”,因為它起源于法國中世紀晚期,在公元900年到1300年之間。直到啟蒙運動時期,“哥特式”(Gothic)這個名字才出現(xiàn),指的是那個時期建造的垂直高聳而宏偉的建筑。哥特風格的主要作品與教會建筑有關,通常是教堂和大教堂,帶有尖形拱門(ogival arches)和肋狀拱頂(rib vaults)。大多數(shù)哥特式建筑都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,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蘭斯大教堂。
?巴洛克風格?
從16世紀開始,在歐洲君主政體的統(tǒng)治下,巴洛克建筑也可以在宗教建筑中看到。巴洛克建筑利用裝飾物和建筑元素試圖建立一種戲劇性的感覺,尤其是通過明暗對比將結構元素也同樣視為一種裝飾。這種風格的早期典型作品之一是羅馬的耶穌堂(Church of Gesù),它擁有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巴洛克式外觀。
?新古典主義?
從18世紀開始,新古典主義建筑試圖復興希臘和羅馬的古典建筑。這種表達風格與許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,比如,它的社會和經濟背景、歐洲的工業(yè)革命、中上階層的學生開始環(huán)游世界并重新接觸到古代作品。因歐洲文化所引起的復興對巴洛克建筑做出了回應,并在此基礎上帶來了一種理性對稱的建筑。這種風格一直持續(xù)到19世紀,并在許多國家得到體現(xiàn)。
?學院派建筑?
這種學院風格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中期巴黎的美術學校。它參考其他時期的風格建立了一種設計語言,如法國新古典主義,哥特式建筑和文藝復興,不同之處是,該風格也使用現(xiàn)代材料,如玻璃和鐵。雖然它出現(xiàn)在法國,但這種風格也影響了美國的建筑,并作為一些建筑師的參考,如“摩天大樓之父”:路易斯·沙利文(Louis Sullivan)。這種風格的建筑呈現(xiàn)了與現(xiàn)代線條相融合的雕塑裝飾。在歐洲,最重要的例子是巴黎的大皇宮,在美國,則是紐約的中央車站。
?新藝術風格?
新藝術最初對幾個學科都起到指導作用,從建筑到繪畫,從家具設計到版式設計。作為對歐洲折衷主義風格的一種回應,新藝術在建筑中通常體現(xiàn)為裝飾元素:充滿彎曲和蜿蜒線條的建筑,在設計和色彩的運用上都受到植物、花卉和動物等有機形狀的啟發(fā)。該風格最早的作品是由比利時建筑師維克多·霍塔(Victor Horta) 設計的,然而,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由法國人赫克托·吉馬德 (Hector Guimard)創(chuàng)作的。
?藝術裝飾風格?
藝術裝飾風格出現(xiàn)在法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之前,就像新藝術一樣,影響了很多藝術和設計領域。這種運動融合了現(xiàn)代設計、手工制作的元素和奢華的材料,代表了人們對社會和科技進步的偉大信念。法國建筑師奧古斯特·貝瑞(Auguste Perret)是早期運用鋼筋混凝土的大師,他負責設計了世界上最早的裝飾藝術建筑之一。1913年,貝瑞將這一藝術運動的特點結合起來,并體現(xiàn)于它的香榭麗舍劇院(Champs-Elysees Theater),標志著這種運動與之前提出的新藝術風格的不同。
?包豪斯風格?
20世紀末,包豪斯風格出現(xiàn)在世界上第一所設計學校。重塑了嶄新的教學方式,從家具設計到造型藝術,再到德國的先鋒派。工業(yè)生產和產品設計之間的關系對學校的設計方案至關重要,在設計過程中采取了高度合理化的立場。它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:沃爾特·格羅佩斯(Walter Gropius)執(zhí)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教學方法,并在他的現(xiàn)代和實用作品中應用了這些原則。
?現(xiàn)代主義?
現(xiàn)代主義誕生于20世紀上半時期。可以說,它始于德國的包豪斯(Bauhaus),或法國的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,又或是美國的弗蘭克·勞埃德·賴特(Frank Lloyd Wright)。然而,勒·柯布西耶對理解現(xiàn)代建筑的貢獻最為顯著,尤其是他總結設計規(guī)則,并將其運用在他的作品、設計和論述中的能力。一個例子是他在1926年提出的宣言“新建筑五點”,也被稱為現(xiàn)代建筑的五點。
?后現(xiàn)代主義?
從1929年開始,隨著大蕭條的開始,社會上出現(xiàn)了一系列對現(xiàn)代建筑的批評,并持續(xù)到20世紀70年代末。后現(xiàn)代建筑無論是從論述還是建筑作品,都從一個新的歷史和構圖的角度審視了現(xiàn)代主義的一些核心原則。為此,他們采用了不同的提問策略,有時是使用諷刺,有時是對流行文化的濃厚興趣。《向拉斯維加斯學習》一書是后現(xiàn)代主義思想的開創(chuàng)性著作之一。
?解構主義?
解構主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,對設計的規(guī)則和過程提出質疑,并將非線性動力學融入到該領域的思考中。解構主義涉及兩個主要概念:所謂解構,就是一種文學和哲學的分析使人們重新思考并拆除傳統(tǒng)的思維模式;還有結構主義,是一種來自20世紀早期的俄羅斯藝術和建筑運動。解構主義的一個里程碑事件是由菲利普·約翰遜 (Phillip Johnson) 策劃的1988年MoMA展覽。此次展覽匯集了彼得·艾森曼(Peter Eisenman)、弗蘭克·蓋里(Frank Gehry)、扎哈·哈迪德(Zaha Hadid)、雷姆·庫哈斯(Rem Koolhaas)、丹尼爾·里伯斯金(Daniel Libeskind)、伯納·屈米(Bernard Tschumi) 和沃爾夫獎 (Wolf Prix)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