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思報本,
忠孝原有祠。
自北宋以來,珠璣巷陳氏族人為避兵燹戰(zhàn)亂,或宦游,或親友團聚,遷徙到珠江三角洲等地,經(jīng)過數(shù)百年的本地化,接受了廣府文化的熏陶,已發(fā)展到如今的200多萬人口,成為廣東第一大姓。
陳氏宗祠是祀奉陳氏先祖的地方,始建于明末清初。用以緬懷先祖,教化后代。建筑因使用年代久遠,自然損害以及日久失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,需修繕設計。
祠堂修繕備受重視
陳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,1999 年重修,座北朝南稍偏東,三間三進二天井格局,磚木結構,通闊12 米(外墻面至外墻面),進深29.3 米(外墻面至外墻面),占地面積351 平方米。
項目修繕主要內容為處理木構件殘損及屋面滲漏等問題,修復地面、墻體、屋面等殘損,對部分外觀與建筑風貌不相協(xié)調的后期維修進行去除并補充排水設計。
陳氏宗祠價值評估
硬山頂,龍船脊,人字封火山墻,一進前廊駝峰斗拱抬梁式梁架,其余采用瓜柱抬梁式梁架,青磚清水墻,三合土地面。在廣東省古祠堂中,陳氏宗祠極具代表性。
陳氏宗祠采用石柱、天井散水等傳統(tǒng)建筑處理手法;采用石柱承托抬梁式的承重方式,是嶺南地區(qū)典型的構件形式;采用柁墩梁架、瓜柱梁架等嶺南典型的磚木結構形式;采用嶺南民居建筑防火的處理手法之一的人字封火山墻等技術措施。
陳氏宗祠裝飾精美,木雕以及灰塑等做工細致精美。封檐板上精雕細刻著花卉、鳥獸等;頭門前檐梁架、柁墩斗栱及次間木枋上一斗三升斗栱的木雕雕刻華貴精美。
不變文物 修舊如舊
修繕設計遵循“不改變文物原狀”的原則,以保護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指導思想,保持原有的形制、工藝、結構、材料的真實性。對后期改動的但不影響結構安全且相對完整而協(xié)調的部分維持現(xiàn)狀。從而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、本體結構、材料和建筑形式與空間的真實性與完整性。
1. 地面
建筑整體地基穩(wěn)定,不存在不均勻沉降的問題,本次修繕不做基礎處理。建筑原有的地面已缺失,現(xiàn)有的地面全部為后期重做的混凝土地面,本次修繕,按照原有材質,恢復地面。
2. 墻體
本工程墻體項目包括對文物建筑室內外墻體(正立面和后立面墻)的清洗表面污漬、青苔,拆除后砌紅磚墻體,青磚重砌,拆除后加紅磚墻;本次維修使用的青磚要求盡量使用當?shù)嘏f青磚,確實需使用新磚時,新磚必須與原磚材質、規(guī)格相同,顏色一致。傳統(tǒng)青磚墻采用原建筑砌法,遵循墻體原有的順丁關系進行補砌。
3. 梁架
根據(jù)現(xiàn)場勘察,文物建筑本體只有一進梁架為原有材質,二進、三進及前后天井側廊均為后期改造,本次修繕,將二進及前后天井側廊梁架恢復原狀,一進和三進保留原狀,新木材全部采用菠蘿格材質,面刷三遍深褐色調色熟桐油,全部木材做防蟲防腐處理。
4. 柱子
施工中采用的石材顏色應與現(xiàn)存構件規(guī)格、顏色相近(相似)。新造石構件的厚度、尺寸應與現(xiàn)存構件相同。加工成品應尺寸準確,誤差為±5mm,加工后石構件表面不做拋光。選料應具有細膩的質感,注意避開石材內部存在的細石脈、裂紋。木柱采用菠蘿格材質,制作構件時,各類木構件制作所用的樹種、材質等級、防蟲、阻燃等措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。
5. 屋架
本次修繕檁條和桷板、連檐件、飛子全部使用杉木。一進、二進和三進正檁為φ300,其余檁條φ200;天井卷棚頂,檁條使用φ150。由于前后天井側廊和二進梁架需重做木結構,修繕時,需將現(xiàn)鋪設完成的屋架進行拆卸,擇地存放檁條及桷板等木構件,待梁架安裝完成后,重新鋪設檁條及桷板等木構件;一進保留現(xiàn)有梁架,屋架無需再拆卸,按照現(xiàn)有鋪設完成的屋架繼續(xù)完成鋪瓦工作。
6. 瓦面
屋面現(xiàn)已被拆卸,鋪設屋架(檁條、桷板及飛子等構件),未鋪設瓦件,木構件處于長期露天狀態(tài),遇到雨天受潮,易出現(xiàn)木構件糟朽、發(fā)白、腐爛等情況;建議在施工前抓緊對整個建筑屋頂做防雨工作棚,盡量減少對古建筑破壞。重鋪時優(yōu)先選用同規(guī)格、同材料的舊瓦,如無舊瓦可用,則按原樣定燒。揭瓦面之前必須先做好屋脊、脊飾支頂及內外檐裝飾件的保護工作,梁架必須用支架將其支頂牢固。
7. 屋脊
一進、二進屋脊已缺失,剩余三進屋脊,為龍船脊,本次修繕工程,將全部屋脊進行恢復,一、二進采用龍船屋脊,通條整體修復,其余垂脊進行簡單清掃、修補。
8. 門
拆除現(xiàn)有的鐵門,參照周邊同時期木門的形制,補配木門框、木門扇及門限板等;木材采用菠蘿格材質,面刷三遍深褐色調色熟桐油;對門枕石進行歸安。
9. 藝術構件
封檐板:對封檐板清除表面灰塵、垃圾等,對破損位置進行修補,新木材采用樟木,做防蟲處理,面刷三遍深褐色調色熟桐油。
墀頭:對墀頭進行清理,參照周邊同時期建筑墀頭樣式,進行恢復。
灰塑:本工程灰塑主要包括:各進山墻兩側草尾灰塑及飾線、垂脊灰塑、正脊灰塑。本次修繕需采用傳統(tǒng)工藝材料進行修復,對原有的灰塑裝飾進行修復措施。
山花:建筑墻體內側山花均設有墨繪,本次修繕,鏟除脫落的批蕩,整體重做墨繪山花。
匯潮門歷史沿革
匯潮門始建于清光緒癸卯年(1903),座西朝東稍偏北,面闊4.7 米,通進深5.54 米,占地面積26.04 平方米,硬山頂,內置卷棚頂,轆筒瓦,鑊耳形山墻,博古灰塑脊。
匯潮門始建至今使用用途多樣,具有防衛(wèi)、祈神等功能。匯潮門博古屋脊、鑊耳山墻及轆筒等是嶺南地區(qū)典型的構件形式;采用嶺南民居建筑防火的處理手法之一的鑊耳封火山墻等技術措施;匯潮門的灰塑、彩繪等建筑細部裝飾精美。封檐板上精雕細刻著花卉、鳥獸、書卷;屋脊灰塑中花鳥栩栩如生。匯潮門屬于嶺南傳統(tǒng)式的建筑,更是寶貴的文化資源。
匯潮門修繕設計
建筑因使用年代久遠,自然損害以及日久失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,建筑出現(xiàn)瓦面漏水、地面局部后期水泥修補、墻體青磚酥化、酥堿、風化;部分木構件受潮腐爛、開裂等不良現(xiàn)象。
勘察設計范圍:匯潮門文物本體地面、墻體、屋架(檁條、桷板、飛椽、連檐件等)、瓦面、屋脊、山花灰塑、壁畫等修復。
1. 地面
前軒廊:開揭水泥面層,檢查原有花崗巖條石是否存在,如條石存在,將條石進行清洗,調平地面,重做花崗巖條石;如條石已缺失,對清理基層、重新調平地面,重鋪花崗巖條石地面。室內:鏟除后加水泥塊,中間甬道花崗巖條石暫不處理,清理兩側表層后期修補水泥砂漿,修補三合土地面。
2. 墻體
根據(jù)現(xiàn)場勘察,后期墻面局部面抹水泥、青磚局部風化、酥堿,正立面青磚局部松動,對青磚墻體進行清潔修繕。
3. 屋架
施工中采用的木材缺陷值要求符合《木結構設計規(guī)范》、《古建筑木結構維修與加固技術規(guī)范》等相關規(guī)范的選材標準。制作構件時,各類木構件制作所用的樹種、材質等級、防蟲、阻燃等措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,本次修繕檁條和桷板、連檐件、飛子全部使用杉木。全部木材面刷三遍深褐色調色熟桐油。
4. 瓦面
拆卸瓦件時,應先對壟數(shù)、搭接情況等做好記錄,剔除損壞瓦件,盡量在修繕時使用原瓦件。建議在瓦面拆卸施工前對整個建筑屋頂做防雨工作棚,避免雨天木構件受潮。
5. 屋脊
建筑屋脊為博古正脊、鑊耳垂脊,本次修繕工程,對屋脊及灰塑飾面整體進行清洗、清除發(fā)黑污漬、修補屋脊及灰塑裝飾。
6. 閣樓
恢復閣樓, 設三架擱檁, 直徑為150mm , 補配全部缺失木樓板, 規(guī)格為1250*180*30mm,采用仔口拼接,樓板采用厚度為30mm,檁條和樓板全部采用杉木材質,擱檁入墻部分全部涂刷乳化瀝青做防腐處理。
7. 門
對整個石門框進行扶正;門檻、門額進行清洗,鏟除門檻表面的水泥,補配雙扇平開板門,木門采用杉木材質;新木材做做防蟲防腐措施,面刷三遍熟桐油,上紅褐色油漆。清理門檻周邊后期加鋪水泥砂漿,重做海窩石。
8. 神龕
清洗神龕及紅砂巖案臺污漬,鏟除后期水泥砂漿修補的位置,按照原有的材料進行復原;對風化嚴重的紅砂巖塊采用相同規(guī)格、顏色相近的同材質石材更換。
9. 藝術構件
封檐板:前后檐口封檐板進行清理,清除表面灰塵、垃圾等,整體人工打磨,重新上漆,面刷三遍熟桐油,油漆顏色采用深褐色,具體待施工時,由施工單位提供樣板,設計、業(yè)主及監(jiān)理確定后,方可施工。
墀頭:對墀頭進去清理,參照周邊同時期建筑墀頭樣式,進行恢復,具體詳見圖紙。
灰塑:本工程灰塑主要包括:各進山墻兩側灰塑及飾線、正脊灰塑。本次修繕需采用傳統(tǒng)工藝材料進行修復,原有的灰塑裝飾進行修復措施。
10. 后期加建
后期加建磚砌長臺、增防洪閘門磚砌灰砂墩等進行拆除,保留后立面北側文善小學門柱,該門柱為文善小學文物本體一部分,不進行拆除。
修繕后的陳氏宗祠風物如昨,然滔滔增江水,已送走人間春秋無數(shù)。春祠秋嘗,四時祭醊,村民將在此舉辦婚禮、太公散胙、長輩壽宴、男丁滿月、討論村務、文娛休閑。在迎來送往之間緬懷祖輩,教化一代又一代后人。